积极财政政策的选择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今后有利于继续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选择,似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财政投资政策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放大财政投资政策的即期扩张效应及中长期的维护与推动效应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可供考虑的举措主要有三: (1)适当缩小国家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全额)投资规模,抽出部分财政投资资金,通过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途径,以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为了把财政政策的短期和中长期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今后应对关乎工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工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需求,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 (3)可考虑发行专项建设国债,一方面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同时可收到更好更大的政策扩张效应。 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需求的力度 近三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需求起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但对最终消费需求的提升作用还有待加强。如何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稳定、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同时通过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就成了扩大我国即期和中远期消费需求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然而,无论是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还是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都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从当前我国的现实出发,满足上述需要的筹资对策拟主要有"增"、"调"、"变"三法: (1)增加国家财政的可支配收入。 改善低收入者的收入状况,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及其预期,充实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等,就财政支出属性而言,均属于经常性支出的范畴,因此如何扩大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来源,就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其中的关键之点,就是尽量增加国家财政的可支配收入,即提高国家财政的两个"比重"。 (2)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出一部分财政资金用来满足上述需求。 (3)通过对国有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即通过适当减持国有股的途径,"变"(现)出一块资金来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积极推进费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间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增加地方和社会投资、消费能力,持续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加快税费体制改革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通过费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企业和农民的非税负担,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为提高城乡市场主体的投资-消费能力奠定基础。 (2)通过费税体制改革,大力整顿、规范和完善政府的收入机制,认真解决多年来各种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资金恶性膨胀、愈演愈烈、大量蚕食和挤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积弊,为增强国家可支配财力,振兴国家财政,并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包括反周期调控力度提供必要条件。 此外,还须特别强调的是,充分利用好政府间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有关政策手段,是我国当前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增强地方和社会投资、消费能力,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一个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注意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与渐进转换 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阶段性的明显特点,并非一种长期的或常规性的政策选择。要逐步改变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重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用其他的推力来加以替代或置换,从而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从中长期看,这样的因素或拉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和消费替代。即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刺激最终消费需求方面,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 (2)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除了某些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以外,民间和企业投资的增加,就能为政府基于拉动经济增长目的而进行投入的适时退出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我国是存在很大潜力的。 (3)出口需求替代。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定,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但通过深化我国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强结构调整,改革改善政策激励措施,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等途径所能产生的能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ICP备案号:粤ICP备09043378号 Copyright 2003-2024 IPv6